有一次帶我家水某去信義區的新光三越閒晃 ,
不小心參加了一個室內設計講座 ,
主講人是國內一間非常知名的室內設計工司的總監 ,
在一個小時的講座中他大概花了 20 分鐘闡述他如何創業 ,
創業後公司如何的發展及茁壯 .
20 分鐘之後這位主講的總監開始放投影片 ,
其中的內容有不少的作品獲得設計界的肯定 ,
也拿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奬項 ,
這些看似輝煌成就的另一面卻讓我有不一樣的想法 .
那些由總監所分享給大家的投影片實景 ,
所表現出來的作品乍看之下十分的清昕亮麗且擁容華貴 .
這時我內心的想法是 - 當初總監在接受諉託的那一刻起 ,
是用 [這是客戶的家] 來設計 ,
還是以 [這是要參賽的作品] 來設計 ,
還是以 [家的角度也是參賽作品] 來設計呢??
我們就以流行時尚來說 ,
在申展台上的流行時裝雖然光彩耀眼 ,
但決對是衣櫃裡比較少穿的那一件 ,
通常這類衣服只適合特殊的場合 [使用] ,
如果這衣服獲得某些奬項時 ,
可想而知實用性就會再大幅減少 .
我這樣說並沒有要否定 [得奬作品] 或是特定的一群人 ,
而是站在大多數人的角度來看待 [得奬作品] 的 - 家 .
家 ; 是一個講溫暖講人性的地方 ,
家 ; 是一個小孩成長茁狀的地方 ,
家 ; 是一個可以隨心所慾的地方 ,
家 ; 是一個我們在外闖蕩受傷時可以撫慰的地方 ,
家 ; 是一個必需用時間累積打造出來的城堡 ,
家 ; 是由一家人所共同經營的天堂 .
我從來沒有看過獲奬的作品中會有小小朋友的塗鴉牆 ,
或是小朋友的身高刻度牆 ,
或是掛滿飪調用具的廚房 ,
甚至連電子鍋或熱水瓶這一類家家戶戶都有的家電必需品 ,
幾乎從來未曾出現在得奬作品的相片中 .
也許會有人認為我是酸葡萄心理作祟 ,
或是認為得不到奬還是無法像總監那麼有成就 ,
其實這些隨之而來的負面批評我一點都不會去在意 ,
我只在意是否能為業主所委託的設計案做到最好 .